为了取代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配备的M-3与M-5轻型坦克,美国陆军决定以M-5坦克的动力系统,加上改良的悬挂系统,一门75毫米火炮,25.4毫米厚度装甲,以及重量不超过16吨作为新的轻型坦克的设计标准。M-5A1坦克因为炮塔空间太小,无法使用75毫米火炮,T-21轻型坦克则因为重量达到21.5吨而出局。T-7战车原先计划使用57毫米火炮,经过变更之后,虽然可以使用75毫米火炮,但重量却直线上升进入中型坦克的范围。虽然T-7稍后被赋予M-7的正式编号并且同意进入量产,整个生产计划很快遭到取消。 直到1943年4月通用汽车凯迪拉克汽车部门,展开了T-24的计划。采用了全新的设计,较低的侧面影像,倾斜式装甲,扭力杆悬挂系统,75毫米主炮(为B-25H轰炸机使用炮是衍生型),三人的旋转炮塔。1943年12月制出首辆样车T-24坦克。1944年4月试生产了24辆以后,T-24坦克定型,称为M-24轻型坦克,并以美国陆军阿德纳·R·霞飞将军的名字命名,通称为“霞飞”坦克。到1945年6月,一共生产了4070辆M-24轻型坦克。它的火力和装甲防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轻型坦克中最强大的,机动性也可以和二战中的同类坦克媲美。 M-24轻型坦克为传统的三人炮塔式坦克,车内由前至后分为驾驶室、战斗室和发动机室。战斗全重为18.37吨,乘员5人,即车长、炮长、装填手、驾驶员和副驾驶员。驾驶员位于车体内前部左侧,副驾驶员(兼机电员和前机枪手)位于右侧,各自有1扇拨转式舱门和1具潜望镜,并设有安全门。车首上倾斜装甲板中部开有1各六边形窗口,转有1块活动盖板,盖板打开后,便于检修车辆转向机构。窗口右边装1挺前机枪。车长位于炮塔内左侧,炮长和装填手位于炮塔右侧,每人各有1扇可开启的舱门。车长指挥塔为固定式,其顶舱可旋转,上边装有6具观察镜和1具潜望镜。炮塔内有1个备用座椅,供部队指挥官使用。炮塔顶后部装有1挺高射机枪,炮塔正中央装有1门火炮,火炮右侧有1挺并列机枪。 M-24轻型坦克的主要武器为1门M-6型75毫米火炮,采用单肉身管、半自动横楔式炮闩及同心式反后坐装置。后坐装置与炮管同心安装在一起,除具有驻腿退作用外,还起倒向作用。火炮可发射被帽穿甲弹和榴弹,弹药基数48发。其中穿甲弹的初速为860米/秒。火炮装有电击发和手击发两种装置。火控系统包括炮塔的电液操纵和手操纵方向机、陀螺仪式火炮稳定器、观瞄装置、象限仪和方位仪等。火炮方向射界为360度,高低射界为-10~+15度。 辅助武器有1挺M-2型12.7毫米高射机枪,1挺1919型7.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相同型号的前机枪,12.7毫米机枪的弹药基数为440发,7.62毫米机枪的弹药基数为3750发。 M-24轻型坦克的发动机为2台“卡迪拉克”44T24型V8水冷4冲程汽油机,位于车体后部,在转速3400转/分时,每台发动机的功率为80.85千瓦。每台发动机的动力分别经液力耦合器、行星变速箱传至位于车体前部的传动箱,再经双差速转向机构、单级齿轮式侧减速器到主动轮。传动装置为液力机械式,只有4个前进档而没有倒档。坦克要借助加力减速器的倒档机构才能倒车。操纵装置有2套,副驾驶员代替驾驶员操纵时不必换座位。 行动装置每侧有5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,主动轮在前,诱导轮在后,在第1、2、4和5负重轮处装有液压减振器,行动装置上部有裙板保护。悬挂装置为独立扭杆,单销式履带带有橡胶衬垫和中央诱导齿。坦克最大速度55千米/小时,最大行程240千米。 车体和炮塔为均质钢装甲结构,车体前装甲板厚30毫米,倾角60度;前下装甲板厚25.4毫米,两侧装甲板厚25.4毫米,倾角78度;后部装甲板19毫米,倾角78度;顶部和底部装甲板厚12.7毫米。炮塔装甲板厚38毫米。车内备有2个灭火瓶,一个是固定式的,安装在发动机室内,另一个是便携式的,安装在乘员室。 M-24是40年代的产品,主要缺点是装甲薄弱,机动性差,有许多M-24坦克在朝鲜战场被摧毁。为了适应现代战争,有很多装备M-24坦克的国家对其做了重大的改进。芬兰的72辆M-24改进后称为NM-116。改进项目主要有:换装法国的D-925型90毫米低膛压火炮,安装激光测距仪,取消车体前机枪及前机枪手,用12.7毫米机枪代替原来的7.62毫米并列机枪。换装“底特律”6V53T型涡轮增压柴油机,发动机功率191千瓦。换装“艾利逊”MT-650型液力机械传动装置。通过改进,其火力和机动性都有明显提高。 中国台湾陆军在改良引擎及驱动系统后更名为M-24A1。其他的改变包括了废除了副驾驶手座及所附属的7.62毫米机枪,对空的12.7毫米机枪则移至车长出入口旁,引擎盖上加装装甲等。M-24A1配发于装甲骑兵或低强度单位使用,1994年开始将全部的M-24A1移交至台湾东部的宜兰地区装甲单位集中运用。M-24A1至少在该单位使用至1996年底,其中一些车辆在1996年台海导弹危机时移交至马祖支援。现在还有一些残存的M-24A1在离岛地区担任火炮支援或固定岸炮的工作。 M-24坦克于1944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,编入美军驻欧洲的先头部队,曾参加了莱茵河战役。此外,中国国民党军队中也有过此种坦克。那是日本投降后,美国为扶植蒋介石,将大量坦克慷慨送给了蒋介石。国民党军队装备了美国的M-5A1、M-24“霞飞”坦克等。美国顾问认为用M-24坦克对付缺少重武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最合适不过了。至1947年,国民党装甲兵已经有1722辆各型坦克,编成1个装甲师、6各坦克旅、4个战车团、1个战车营和18个战车连。在同人民解放军交手初期,M-24也发过一阵横威。但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,M-24也厄运难逃。在淮海战场上,M-24坦克力不从心,彻底露出败象。在姚庄的阻击阵地上,M-24的履带里被插进了爆破筒,履带被炸断了,坦克瘫痪了;天线被拔掉,坦克聋了;了望镜被砸烂,坦克瞎了。在西姚庄阻击阵地,人民解放军抱着一捆捆燃烧的高粱秸猛追着坦克,坦克排出的废气被点燃了,发动机燃烧了,一辆辆坦克被大火包围,烧成了一堆堆废铁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除美军外,奥地利,法国,希腊,伊朗,伊拉克,日本,菲律宾,沙特,西班牙,巴基斯坦和乌拉圭等国的军队也使用M-24轻型坦克。该坦克参加了朝鲜战争,印巴冲突等。美军中的M-24轻型坦克于50年代由M-41轻型坦克代替。现在仍有一些国家在使用M-24轻型坦克。 技术数据: 车重:18.4吨 车长:4.99米 车宽:2.97米 车高:2.475米 车底距地高:0.32米 最大装甲厚度:38毫米 悬挂系统:扭力棒 驱动形式:履带式 最大时速:55公里/小时(公路);40公里/小时(越野) 最大行程:281公里 爬坡度:31度 越壕宽:2.44米 涉水深:1米 越障高:0.91米 乘员:4人 主要武器:1门75毫米炮(备弹48发) 最大射程:3820米 炮弹种类:M-61或M-72APC炮弹 辅助武器:1挺7.62毫米并列机枪(备弹3750发) 1挺7.62毫米前机枪(备弹375发) 1挺12.7毫米机构(备弹440发)
作为二战美军的粉丝,霞飞轻型坦克是说什么也不能放弃的题材。目前市面上的霞飞有3个厂家在出,分别是AFV、伊达雷利和威骏,其中威骏出的霞飞型号最为丰富,战前的战后的,英军的美军的,林林总总好多型号,这次评测的主角就是威骏编号为CB35069的第一款霞飞。这盒霞飞作为威骏霞飞系列的第一款霞飞,确实是用了心的,但是刚推出就被洋大人们喷了,原因是炮塔顶盖相对于实车多了一条焊线,动作敏捷的野驴很快就发布了补充包替换了相应的零件,目前市面上的霞飞都是修改后的模具,不存在这个考证的问题了。 就模型本身来说,这款霞飞的细节非常丰富,零件也非常犀利,焊线和螺栓都表现的非常好,一体式开模的炮管有膛线,车身上的铭文也一个不少,非常精致。配置方面也是一如既往的大方,大片的PE,活动悬挂加活动履带,小零件方面也是一丝不苟,点50机枪的细节堪比TASCA,成品的效果非常赞,如果放在威龙那里没个三四百估计下不来。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,威骏的这盒霞飞开的确实太碎了,小零件非常多,PE的零件也非常小,堪比米粒大小的PE件还要粘在模型上面,制作难度非常大,属于“无穷快感”系列。这盒模型还附赠了一组兵人,是威龙的编号为6054的美军坦克乘员组,细节方面也很呵呵,聊胜于无,但却体现出驴和龙的无尽基情。 板件图如下:
|
【威骏 CB35069】美军M-24“霞飞”轻型坦克与乘员组评测
摘要
科技树
评测
【威骏 CB35069】美军M-24“霞飞”轻型坦克与乘员组评测
静态模型爱好者 2015-08-24 转载